从外企高管到独立创业:一个环境咨询人的20年修炼
过去这些年,“环境”已然成为一个高频词,无论政府、商业机构,还是民间组织、普通民众,似乎到处都在谈论它。围绕环境出现的各种市场机会,也成为创业者、投资人追逐的风口。
而早在人们远未开始热议环境之时,中欧Global EMBA校友马烈就已在环境行业扎了根。1996年从同济大学环境工程系毕业三年后,他便投身外企,进入环境咨询领域。16年后,他选择带领团队创业。如今,他创办的格林曼环境已发展为目前国内最大的独立环境咨询机构。
文 / 小欧 (中欧国际工商学院公众号)
马烈
中欧Global EMBA 2001级校友
格林曼环境总裁
2012年,马烈走到了事业的十字路口。当时,他担任西图集团副总裁和中国区总经理。
这家在美国工程新闻记录(ENR)连续七年排名第一的环境咨询及工程公司(CH2M, 于2017年并入Jacobs)在北亚特别是在中国的业务发展不尽如人意,尤其在政府基础设施领域,外资工程咨询公司举步维艰。
“当时集团做出一个决定,可能中国市场并不适合大型外资工程和环保咨询公司。我有两个选择:一是帮助集团关停中国业务,轮换到其他区域;二是带领中国团队将集团在中国的业务接管下来,独立运营下去。”马烈说道。
“我们选择了后者。”于是,马烈由美国500强企业高管,摇身变为一位民营企业创业者。格林曼环境——目前国内最大的独立环境咨询机构,就这样诞生了。
01
外企光环不再
挑战接踵而至
以前作为西图集团在中国的分支机构,马烈的团队身上多少还带着一层传说中的外企光环。组建为一家民营企业之后,外企的光环不再,格林曼环境面临的第一个挑战和其他初创企业一样,就是品牌认知度。他们必须从零开始,树立起格林曼环境在业界的声誉。
除此之外,新成立的格林曼环境也面临着双重竞争压力:一方面来自仍在中国开展业务的跨国咨询机构;另一方面来自中国政府传统上更依赖的所谓“体制内”的国有咨询机构。
2012年开始,整个中国从中央到地方政府对环境保护都越来越重视,宏观环境也发生了很大变化,相对于其他行业的发展减缓,环境保护行业却进入一个快速发展的蓬勃阶段。得益于外部形势的改善,格林曼环境也逐渐取得了可喜的发展。马烈不无自豪地表示:“2012年至今,我们每年都有差不多50%的增长,现在为止,格林曼环境应该是国内最大的独立环境咨询机构。”
02
找到属于自己的跑道
除了乘风而起,顺势而为,格林曼环境在面对多重挑战的情况下,是如何实现每年50%增长的呢?马烈的回答是:瞄准细分市场,重点突破。
进入新世纪的第二个十年,中国进一步融入世界经济潮流,越来越多的中国企业走向海外。这些在海外的中国企业更倾向于与一家中国的环境咨询机构合作,因为中国的环境咨询机构更能理解中国客户的需求和行事方法。
马烈谈到,这和跨国企业在中国找外资咨询机构的道理是一样的。“因为我们讲中文,是中国公司。我们给中国公司在海外做咨询,起到一种桥梁的作用。所以,这方面的业务增长得特别多。而在给出海的国企做服务的时候,我们原来的跨国背景给到的帮助非常多。这也是我们跟国内同行竞争的一个非常有利的条件。格林曼环境提供的是真正国际化的服务。”
另一方面,随着中国大力推进环保建设,在华跨国咨询公司在融入中国体制、深入了解中国环境政策方面遭遇越来越大的挑战,难以满足其客户的需求。此消彼长,格林曼环境作为一家中国公司的本土优势开始凸显。“我们也讲英语,我们非常清楚那些大型外企的需求,但我们又是一家中国公司,跟国内机构合作非常顺畅,我们在外企方面的市场也拓展了很多。”
马烈还重点谈到了确定细分业务市场的经验。身处西图集团阶段时,马烈和他的团队做的业务覆盖了很多环保领域,独立成为格林曼环境之后,他们做了一件事情——分析当时的中国环境市场,寻找格林曼环境的定位。
“在当时的中国市场,水处理、垃圾治理、大气治理是一片红海,但土壤修复是一个非常新的领域。所以,格林曼环境在成立第一天就把自己定位为一家在土壤修复领域最具国际视野和最具技术积累的企业。”
事实证明了这个战略选择的正确性。2014年的《全国土壤污染状况调查公报》显示,全国土壤环境状况总体不容乐观,部分地区土壤污染较重,耕地土壤环境质量堪忧,工矿业废弃地土壤环境问题突出,全国土壤总的点位超标率为16.1%,耕地的点位超标率为19.4%,土壤问题开始进入政府日程和公众的视线。2016年5月28日,国务院印发了《土壤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土十条)。2018年8月,中国颁布了《土壤污染防治法》,这部被业内人士认为是最强的污染防治法在2019年1月1日施行,也是中国第一部有关土壤的法律。
“这会催生一个巨大的新兴土壤修复市场。多年的积累,让我们在这个市场开始起步时就已成为了领头羊。”马烈说道。
结合在西图集团工作期间培养的全球视野,作为中国最早一批土壤修复专业人员所积累的丰富的项目经验,和对中国污染场地问题的深入了解,在短短的几年里,马烈和他的团队相继攻克了多项土壤修复关键技术,从入选环保部污染场地修复技术目录的多相抽提技术,华东地区第一套土壤重金属污染淋洗系统,第一套原位燃气热传导修复系统,到联合团队中标国家重大研发计划“石化企业污染防控与修复工程技术体系构建与示范”,格林曼走在了国内土壤修复技术的最前沿。
03
接过时代伸来的橄榄枝
在格林曼环境瞄准细分市场重点突击的时候,国内环保行业的发展环境也在慢慢好转。最明显的一个改变是,面对环保风暴和中央督查,环境咨询市场逐渐转变为技术性驱动,这对从一开始就走技术路线的格林曼环境来说,是利好的商业环境。
一些新的机遇也在浮现。“最近两年,我们开始做供应链的环境咨询管理。”马烈说道,“供应链业务变成了一个非常大的需求。”
马烈谈到,像苹果、微软、可口可乐这样的国际著名品牌企业进行绿色供应链管理的主要驱动力是企业社会责任,它们要向公众展示绿色形象。而在中国,由于近年来国家环保政策的收紧,供应链环保合规更成为关乎企业是否能够生存、企业生产能否继续进行的大事。
在国内持续不断的环保风暴下,为帮助客户及时了解其供应链中遍布全国的数以百计甚至数以千计的生产企业所面对的环境压力,评估由于环境问题导致供应链中某个环节中断的风险,格林曼创造性地结合环境大数据、信息科技与专业环境知识开发了一套动态环境风险管理系统DERA。DERA通过互联网技术多渠道获取企业环境绩效数据,环境违规记录,以及来自政策、舆论、利益相关方、敏感受体等外部风险信息,结合格林曼环境专家系统为客户提供全方位的供应链环境风险监控服务,帮助其及时预判可能由于环境违规或环境政策变化而被关停的生产企业,以便及时做出替代供应方案。“环境服务的受众范围是非常大的。如何将大数据应用到环境领域,是未来的一个机会。”在做DERA的同时马烈也将目光投向环境服务数字化领域。
目前,中国的环保主流还集中在基础设施方面——兴建大型的垃圾填埋场、垃圾焚烧厂、污水处理厂。马烈表示,格林曼环境所在的环境咨询行业也许并不是国内环保行业的主流,但是他非常看好为企业做环境服务这个领域,因为这在中国才刚刚起步,而当越来越多的企业关注自身的环境问题,企业将需要更多专业机构来提升其环境绩效。
04
不忘初衷,不负未来
马烈这种对行业的洞察源于深厚的行业积累。1993年从同济大学环境工程系毕业后不久,他就加入了一家顶尖的美国环境咨询公司。当时正值外资企业进入中国发展的黄金时期,马烈的职业生涯也因此突飞猛进,到2001年,他已经晋升为部门负责人。这一年,中国加入WTO,马烈也选择重返校园,就读中欧国际工商学院EMBA国际班(后更名为Global EMBA)。
重返校园的驱动力来自其对下一阶段人生的规划,马烈希望从“技术人”转型为“管理人”。他当时所服务的企业经常会到中欧开展有关环境和可持续发展方面的讲座,因此,在他的心目中,中欧就是最好的,读书就应该读中欧。
“中欧的学习给了我非常扎实的商业知识基础,涵盖了从人力资源、财务能力、组织架构到营销、战略制定的各项内容。在后来的工作尤其是在格林曼环境的公司管理中,无处不需要用到当初在中欧学到的这些知识。”
不过,课程读完之后,马烈并没有在企业获得一个全面负责的机会,他选择离开当时的企业,并在2006年加入了西图集团,这才有了后来的故事。
马烈从中欧毕业后这15年,全球经济形势愈趋复杂和多变,中国在创造了举世瞩目的经济奇迹后,新常态也随之而来。尽管如此,但马烈在环境咨询行业的如磐石般的埋头耕耘一直没变,最后走出了一条属于自己的事业道路。
有没有什么经验可以分享给新一代的Global EMBA学生呢?马烈坦陈,因为特殊的社会历史背景,他们这一代的经验是没有先例也很难复制的,但他相信,当年他们所面临的不确定性,和现在这代EMBA学生身处复杂多变的商业环境所面对的挑战和不确定性是一样,最好的做法就是:抱最好的希望,做最坏的打算,谨慎地走好每一步。
“中国的商业环境变化是非常快的,没有现成经验去学习。但是,如果他们可以认真去体会在中欧学到的知识的话,这对他们的人生会有很大的帮助。”这也是马烈对自己的期许。
未来,马烈希望带着自己的团队将格林曼环境打造成一家中国的全球领先跨国咨询公司。“随着中国国力的增强和全球化发展,我们是有这样的机会的。”格林曼环境2019年也即将开设自己在欧洲的第一家办公室。
马烈对自己未来十年的规划,就是以平和的心态,带着公司慢慢朝期望的方向探索和发展。
文 | 中欧GEMBA | 编辑 | 张响 | 主编 | 袁梅
美编 | 来来 | 图片 | pexels
▼ 一分钟了解中欧Global EMBA▼